在中國,鮮有高校開設演出監督專業。基于該職業的特點,演出監督的知識儲備是非常重要的,具有跨學科、復合型和應用型的屬性。演出監督的前期積累有藝術知識積累也有技術知識積累,有口頭表達積累也有書面表達積累,有終身學習的努力也有場經驗的磨礪。從技術到藝術一一演出監督的知識儲備在早期《文化部、勞動部關于頒發〈文化行業工人技術等級標準)的通知》中,涉及舞臺技術的工種主要包括舞臺燈光照明工、化妝工、劇裝工、裝飾美工、舞臺音響效果工,這些工種需要相應專業的技術知識。從事舞臺技術管理的演出監督,也需要熟悉舞臺結構、舞臺機槭技術、劇院建筑學技術、燈光技術、音響技術、舞臺美術設計技術等知識,以便開展相應的技術管理工作,只有熟悉舞臺技術,才能對舞臺技術人員進行調配和管理,合理安排分工,有效展開工作。15年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開設了舞臺管理的人才培養方向,并且開設了相的舞臺監督課程,這個課程根據國際一般實踐,將舞臺監督做了更細致的劃分,包括舞臺監督、行政舞臺監督和助理舞臺監督,舞臺管理部門的職能范圍的組織架構圖如圖2一0圖2一2所示:為了培養能夠完成上述工作的人才,舞臺管理的人才培養相關課程為:
必修課程:舞臺設計布景技術(掌握舞臺美術設計的基本理論與設計方法;掌握舞臺布景技術知識)、舞臺燈光設計·燈光技術(掌握舞臺燈光設計的專業理論知識與設計方法,光電學基本知識,舞臺燈光設備的運用〕、舞臺音響設計·音樂·音響技術(掌握舞臺音響設計的專業理論知識與設計方法;具備相當的音樂知識,能熟讀樂譜;掌握音晌專業技術及
音響設備操作方法).編劇基礎·導演基礎·表演基礎(掌握編劇基礎知識;掌握一定的導演理論知識,導演工作方法,表演理論與表演技巧)、計算機基礎(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方法)、演出實踐(通過實踐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
選修課程:中國建筑史、西洋建筑史、中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中國服裝史、西洋服裝史、舞臺美術史、中國話劇史、中國戲曲史、西洋戲劇史、服裝設計、化妝設計、素描基礎、油畫基礎、繪景雕塑。
共修課程:中國革命史、馬克思主義原理、社會主義建筑、藝術概論、外語。
可以看出,在當時該院校開設的相關課程圍繞舞臺技術管理,該人才培養課程明顯是以技術為主的課程體系,對于培養當時緊缺的舞臺監督從業者有著突出意義。上述必修課所學課程基本上是現實中舞臺技術專業工種,如舞臺布景、舞臺燈光、舞臺音響等均為單獨的演出職業,而舞臺管理需要綜合上述技術鍺備。隨著演出專業的不斷發展,演出監督的概念在國家職業標準上代替了傳統的舞臺監督概念,使得演出監督的內容在專業上至少分為演出經驗管理和舞臺技術管理這兩部分。此時,各個原有藝術學科的高等院校紛紛開設了文化產業管理(演出經紀方向〕和音樂學(音樂藝術管理)等相近學科方向,在這些方向的培養方案中明顯已將演出監督的培養課程從技術轉
向藝術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如在國內一所本科院校音樂學(音樂藝術管理》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學生從大一到大四需要學習的專業核心課程有.
基礎知識課程:藝術概論、基礎樂理、視唱練耳、藝術管理學、文化藝術市場學、中外音樂名作欣賞:
核心知識課程:演出經營與管理、藝術政策與法律法規、音樂市場營銷與案例分析、實用財務基礎、劇場與舞臺管理、音樂傳播學導論、藝術經紀學、藝術批評與評論寫作;專業能力課程:聲樂基礎、鋼琴基礎、器樂基礎、重唱與合唱等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歌曲分析與寫作、和聲學基礎、曲式學基礎、電腦音樂制作與配器及計算機信息技術類相關課程;
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課程:舞臺藝術實踐、學生辯論賽、知識竟賽、演講比賽、社團活動、畢業設計;
欣賞與創造類課程:中國音樂簡史、西方音樂簡史、中國民族音樂、世界民族音樂、合唱與指揮、歌曲分析與寫作、電腦音樂制作與配器、音樂學概論、音樂美學、中外音樂名作賞析、流行音樂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