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早用文字譜記錄的古琴《幽蘭六用了4954個漢字來記錄0正是因為有了這份樂譜才使距今近200年的音樂作品能在今天得以“重現0歐洲的記譜法也是伴著音樂表覡形式的復雜化和人們思維方式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逐步經歷了符號記譜法一有線記譜法一有量記譜法的演變,記漕法的出現滿足了歐洲多聲部音樂和復音音樂作品記錄的實際需求。河在機械復制技術出現之前,樂譜是記錄音樂作品的唯一手段。即使機械復制技術“大行其道”的今天,樂譜仍然未被取代,相反的,它已發展成為一種能夠獲得民族認同的文化。但音樂作品本身并不等同于樂譜,大量依口傳心授進行傳承的民間音樂并沒有用樂譜來記錄,面像中國唐代音樂家曹柔創造的減字譜僅記錄指法、奏法,對演奏者的表演進行指引而間接地表達音樂作品。其次,音樂作品的傳播需要載體音樂作品創作完成后,通過表演、對演奏或演唱行為進行錄音、錄像,以及將錄音、錄像通過唱片機、MP3播放器,廣播以及像YouTube、門'《“等互聯網媒介進行“二次表演”或將樂譜出版發行等方式傳播到受眾那里。傳播音樂作品的過程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包括發送和接受的過程。
音樂作品的“發送端”需要以表演行為、對表演行為進行的錄音錄像、對錄音錄像的廣播以及對樂譜的出版為載體進行傳播,這時除創作者外,表演者的“二度創作",錄音錄像制作者、廣播組織者以及樂譜的出版者對音樂作品的“三度創作”使音樂作品和載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分離。表演者的演奏或演唱行為是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下的行為,表演者受情緒、技巧、身體狀況、客觀環境等因素影響,表演出的音樂作品可以說是原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著現代錄音、錄像、編曲以及后期磊作技術的發展,錄音錄像制作者在錄制音樂作品時加人了大量主觀因素,如聲音的采樣、拼貼,音源的選擇,錄音環境,音箱、麥克、樂器等設備的擺放位置等,經錄音錄像呈現出的音樂作品是對音樂作品的“三度創作";此外,廣播組織以音樂作品來制作廣播節目的行為,出版社出版樂譜時排版和裝幀等行為也都或多或少地在音樂作品中加人了主觀因素。因此,音樂作品在傳播中處于“源頭”的載體千差萬別,但音樂作品卻不同于傳播中的載體,樂作品本身以相對獨立的同一形態維系和發展。就像瓦格納為歌劇《羅恩格林》所作的《婚禮進行曲六因表演者、錄音制作者以及編排形式不同而有著多種版本,如最初的合唱版,到管弦樂版,再到鋼琴版、管風琴版,甚牽在當代中國大陸歌手的歌曲中也引來其片段作為“動機”,再加上婚禮上山各種樂器演奏的現場版,諸多唱片廠牌出品的各種錄音版本,其載體可以千變萬化,但這首《婚禮進行曲》本身卻因具有同一性和標識性血流傳至今。
如果說音樂作品的產生和傳播具有接受者的主觀意識性和聲音本身的物理特性“雙重屬性”,那么,對音樂作品的接受過程也是一個接受者生理和心理感應的過程。音樂作品載體所形成的聲響經過空氣傳播到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受眾后,受眾對音樂作品的反映和精神活動是帶有主觀性的心理體驗,處于“接收端”的受眾認識音樂作品的過程就是對音樂作品進行審美的過程。